学院下设生物科学系、环境科学系、食品科学系。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六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市重点专业。现有专任教师59名,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5名,博士1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15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3名,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名,省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1名,市“4321人才工程”培养对象2名,市高校名师3名,市首届教学服务经济特别贡献奖1名,市劳动模范1名,“甬江学者”1名。同时聘请博士生导师、海外归国博士、国内知名教授担任各专业的指导委员会委员。教学、科研团队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生物技术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巾帼文明示范岗,教学、科研、育人等成绩显著。 教学条件 学院建有食品加工技术、微生物与环境工程两个市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微生物和环境科学等3个研究所(中心);3个省财政厅专项资助的专业实验室;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仪器设备资产2千余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26台。实验室建筑面积1万余平方米。 学科建设 学院致力于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现代微生物技术与应用”学科为省重中之重学科;“微生物学”为省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为市重点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为校重点学科。以上学科构建了省、市、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建成了以微生物学科为龙头,以食品科学和环境科学为两翼的学科布局。 科学研究 近三年,学院教师承担了市级以上科研项目60余项,国家重大专项科题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中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8部。获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0余项;教学成果奖10余项;授权专利10项。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有两位教授荣获市首届教学服务经济特别贡献奖,近年均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学技术奖等奖项。学院在研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纵向)。 学生就业 学院学生凭借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敬业精神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近两年有20余名毕业生赴英、美、澳等国留学;已累计30余人考上国内硕士研究生。学生主要就业于生物、制药、环保、食品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相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检测、工艺设计、生产管理以及行政管理等岗位工作,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响良好。 技能拓展 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技能拓展,先后与6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HACCP、ISO9000、ISO14000、食品检测高级工、公共营养师证书、职业技能鉴定、食品和药品GMP自检员/内审员资格培训及考证等。 学科竞赛 学院历来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近年来在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全国二等奖1项、省特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多名;在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二等奖1名;获省大学生物理实验技能与创新大赛三等奖2名;获省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知识竞赛中获得二、三等奖多名。 学生科研 学院学生“新苗人才计划”立项20项;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100余项;学生个人立项科研基金项目20余项。其中,《北极楚科奇海域寡营养细菌原位分离及超微结构研究》、等十余个项目为省首批新苗计划;《白腐真菌处理畜禽养殖废物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等4个项目为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鱼鳞胶原蛋白营养粉的制备》为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孵化项目。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国际交流 学院与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多所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构建学生的国际交流“直通车”。 学院还和德国AlfredWegener极地与海洋研究所签订关于联合培养人才和科研合作意向书,我院将不定期选拔优秀学生赴德国,参加相关科研活动。 |
电话:0574-88222675 | ||
招生专业: | ||
环境科学 就业前景: | ||
| ||
生物技术——国家特色专业 就业前景: | ||
| ||
生物工程 就业前景: | ||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就业前景: | ||
| ||
食品质量与安全 就业前景: | ||
| ||
环境工程 就业前景: | ||
| ||
生物制药 就业前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