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渔业“芯片”!我校宁海研究院正式开园

作者:党委宣传部文章来源:浙江万里学院新闻网点击数:424更新时间:2023-03-15

“海为田园,渔为衣食”,海洋生物种业不仅是现代渔业的芯片,更是海洋渔业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也是保障国家“蓝色粮仓”的关键。314日,由我校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与宁海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宁海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启用仪式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宁海举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宁波大学教授陈剑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包振民等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研究员张显良,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大海,浙江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吴卿,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二级巡视员吕华,宁波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勇,宁海县委书记滕安达,浙江省万里教育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应雄,我校校长应敏以及宁波市科技局、教育局、水产领域的领导出席。会议由宁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崭主持。

滕安达致欢迎辞。他表示,作为聚焦水产种业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宁海研究院在水产良种培育等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希望研究院以此次启用为契机,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宁海建设种业强县和现代化农业强县注入强劲动力,同时宁海也将持续为研究院发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全力保障水产良种创制示范区等项目建设,携手推动校地合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宁海研究院是一个具有体制机制创新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宁海研究院的启用,使蓝图变成了现实,标志着宁海研究院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包振民院士说,并结合我国水产种业发展趋势,对宁海研究院未来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希望:一是体制机制创新、聚焦激发活力;二是科技创新赋能,突破产业瓶颈;三是产教融合、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

陈剑平院士在讲话中指出,宁海研究院借助天时地利人和优势,在海洋生物种业领域有着广阔前景,同时他从引人、用人、留人等几个方面就人才工作提出真知灼见。

“中国海洋大学作为宁海研究院的共建单位,将一如既往地全力支持研究院的建设发展,将推动宁海研究院与学校在青岛建设的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三亚建设的海南省热带水产种质重点实验室一道,开展水产种业‘卡脖子’技术的协同攻关,共同支撑服务国家水产种业发展,着力将研究院打造成服务国家种业振兴行动和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地。”于志刚表示,中国海洋大学将为宁海研究院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杨大海说道,水产种业是渔业发展的根基,宁海研究院的启用,又为我省水产种业振兴行动增添了骨干力量,为科技兴渔新增了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希望研究院发挥好承上启下的平台作用,向上要接天线,瞄准国际国内育种科技前沿,积极争取和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国家队”的支持和合作;向下要接地气,紧盯产业发展需求和养殖渔民急难愁盼问题,带动基层更多农民学技术、能创业、稳就业,共同致富。

据悉,宁海研究院始建于201811月,是中国海洋大学与地方合作共建的第二个研究院,旨在致力于现代渔业发展,聚焦浙江区域独具特色的水产养殖种类,开展种质资源保护、遗传改良、新品种创制、良种扩繁、工程化制种、绿色高效养殖等水产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难点攻关,并进行成果应用转化,力求打造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产科教深度融合的水产种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宁海研究院聘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包振民教授为首席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少军,中国远洋渔业协会会长、研究员张显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刘英杰研究员等为副主任委员, 现有专职研发人员32名,博士占比75%,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优青、农业部贝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等各类人才。

据我校副校长、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院长林志华介绍,宁海研究院现拥有文蛤“万里红”、文蛤“万里2号”和缢蛏“甬乐1号”等3个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近三年来累计推广养殖22万亩,增产6万多吨,增效超12亿元。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浙江省和宁波市重大科技专项等在研课题50余项,科研项目经费6400余万元。与包振民院士团队合作在国际上率先破译缢蛏、泥蚶全基因组图谱,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地中海弧菌为贝类幼体弧菌病病原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同时,宁海研究院作为宁波市法人科技特派员单位,为宁波、台州、温州等30余家企业或合作社提供水产苗种繁育和养殖基地建设帮扶,优质苗种的培育生产、绿色健康养殖模式等技术指导,累计培训基层渔技人员、养殖渔民3350人次,为当地渔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应敏表示,宁海研究院是学校新时期全新“办院形态”的探索,是我校创新再发展的新布局新谋划,接下来会一如既往将秉持包振民院士提出的“立足地方,代表国家,顶天立地,服务产业”的院训,加强研究院的建设发展,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