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医药导师团队之三——杨震峰导师团队

浏览:1835

01团队阵容与人才培养

团队现有专职研究人员8人,教授1人,副高4人,讲师3人。拥有浙江万里学院硕士生导师2名,兼任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1名,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1名。2012年至今,团队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21名,目前在培硕士生10名、博士后2名。




02研究内容

1)果实采后对外源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应答机制:研究生物(病原菌)和非生物因子(光照、温度等环境条件)调节果实采后品质和后熟软化的作用机理。


2)果实采后腐烂和冷害的控制技术:研究果实采后病害的种类、病原菌及症状,探索和开发有效的果实腐烂抑制方法;研究采后果实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制定有效的控制采后冷害的措施。


3)果实中生物活性物质的形成和调控规律:深入揭示和评价果实中抗氧化物质的形成规律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而在特定时间、特定组织中,大量富集与人类健康有关的生物活性组分。


01主要进展

蓝光调控果实采后花色苷合成


蓝光处理对采后杨梅和草莓果实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LED蓝光(40μmol m-2s-1)处理的杨梅和草莓果实花色苷的增加与花色苷合成的结构基因MrCHIMrF3HMrF3’HMrDFR1MrDFR2MrANS以及正调控转录因子MrMYB1的表达增强相一致;蓝光也增强了糖代谢相关基因MrSPS1MrSPS2MrSPS3MrINV2MrINV3以及己糖激酶MrHXK1的表达量,保持果实中较高的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的含量;此外,蓝光处理显著诱导了响应蓝光信号的受体基因MrCRY1MrCRY2的表达水平的升高。上述研究明确了基于HXK代谢和蓝光信号传导的蓝光诱导杨梅果实花色苷合成的作用机制。草莓和杨梅都属于非呼吸跃变型果实,而对于跃变型的桃果实,蓝光同样能促进采后桃果实成熟和花色苷的积累,并且蓝光促进果实成熟与提高果实采后内源乙烯合成和信号传导有关。对采收后的桃果实在低温贮藏期间进行蓝光处理,可以明显改善贮藏后果实表面的颜色,提高桃果实营养品质和商品性。
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7篇,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13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1866)和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Q15C200013)资助。


02主要进展

果实采后冷害和病害防控


 5 mM γ-氨基丁酸处理对桃果实低温(1℃)贮藏冷害的影响


对于枇杷果实,明确了程序降温、1-MCPMeJA减轻枇杷果实冷害与木质化败坏的机制,解析了MeJA和枯草芽孢杆菌AR156抑制果实采后炭疽病发生的作用机制,并且揭示了MeJA1-MCP处理调控采后枇杷果实抗氧化活性的机理。对于桃果实,明确了超声、水杨酸及其复合处理减轻桃果实冷害与果肉絮败的机制。解析了BTH和毕赤酵母抑制桃果实采后青霉病发生的作用机制。证实了UV-C3.0 kJ/m2)处理可抑制线粒体相关酶活性,维持线粒体膜稳定。并且揭示了外源γ-氨基丁酸处理可激活采后桃果实抗氧化系统,促进内源脯氨酸积累,减轻冷害发生。此外,适宜浓度褪黑素处理也能减轻桃果实冷害发生,主要通过提高多胺、脯氨酸和γ-氨基丁酸合成基因表达,促进含量积累,并且能提高抗氧化基因表达,促进抗坏血酸积累。
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14篇,上述研究得到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A6101552018A610224)、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农产品现代物流与安全控制创新团队”项目(2009R50036)、浙江省公益技术研究农业项目(2009C32086)、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C02079)资助。


03主要进展

果实采后抗氧化能力调控


桃果实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在果实不同组织和成熟阶段的表达


新鲜果实中富含多酚、黄酮、类胡萝卜素等天然抗氧化物质,这些抗氧化物质具有很强的抗氧化能力,对人体具有抗衰老、抗癌变、以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因此,加强果实中抗氧化物质形成与调控研究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我们相关研究明确了生长素和赤霉素含量的降低提高了杨梅果实对乙烯的敏感性,促进果实采后花色苷的积累和抗氧化能力的提高,同时高氧处理能促进杨梅果实贮藏前期花色苷和总酚物质的合成,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对于黄肉桃,类胡萝卜素是主要的抗氧化物质,因此我们解析了桃果实类胡萝卜素合成关键基因,并且明确了桃果实成熟期间和采后贮藏期间类胡萝卜素积累规律。对于杨梅果实,研究了果实原花色素合成与调控机制,鉴定出了杨梅果实原花色素合成2个关键酶基因MrANRMrLAR


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13篇,上述研究得到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8A6102222019A61043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20C200006)、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Z21C200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7189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371866)资助。

 MrANRMrLAR重组酶体外催化反应与烟草转基因过表达

03团队导师风采

杨震峰,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浙江万里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生物与环境学院院长,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专业博士,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物学博士后,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和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浙江省食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宁波市化学学会秘书长、宁波市食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宁波市食品加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易腐果实采后品质调控和保鲜技术研究,目前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参加浙江省和宁波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各1项。已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参与完成国家、省市级项目10余项。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励1项。兼任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后合作导师。2012年至今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21名,目前在培硕士生10名、博士后2名。


曹士锋,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食品与环境科学学院(2011-2014)及阿德莱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delaide)农业食品酿酒科学学院(2015-2018)博士后。主要从事γ-氨基丁酸(GABA)茉莉酸甲酯、1-MCP、褪黑素、蓝光等绿色保鲜关键技术对果蔬采后品质劣变的调控作用及其机理研究,迄今已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昆士兰大学UQ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Scheme、昆士兰大学UQ FirstLink Fund等多个基础性研究项目。目前,在Scientific Reporter, 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 Food Chemistr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SCI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42篇),累计影响因子已超200。截止202010月,论文总被他引2500余次,其中一篇第一作者SCI论文他引达190余次,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目前,申请人的H-index31,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次,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次。担任Food chemistry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Frontier in Plant Science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Food controlLWT-food science & technologyBMC Plant BiologyJournal of food scienceJournal of foo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Journal of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等二十余份英文杂志特邀审稿人。


陈伟,硕士,高级实验师。
2007
年获得南京农业大学农产品加工与贮藏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农产品保鲜技术研究。主持浙江省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糖代谢对杨梅果实采后抗氧化活性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31101356)、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枇杷果实采后抗氧化活性的调控及其机理研究”(Y3090116)、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枇杷果实含糖量差异与低温冷害的生理机制研究”(2011A610003)等项目,参加浙江省科技厅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农产品现代物流与安全控制创新团队”(2011A610003)和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宁波市葡萄品种改良与安全生产创新团队”(2011B82019)。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 收录论文11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


蔡艳,硕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重金属和真菌毒素的检测研究。先后主持承担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分析测试)、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课题项目,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项目等多个研究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核农学报、中国食品学报等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作为第一指导教师连续多年指导本科生参加浙江省生命科学学科竞赛,并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以及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


邢家溧,博士、博士后,高级工程师。
宁波市C类专家,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宁波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专家,宁波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导师团首批导师,浙江省食品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风险分析。近年来,担任宁波市泛3315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高新区高新精英创新团队带头人,主持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项目、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标准制修订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5项,横向课题2项。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等论文40余篇,申请和授权专利10项。作为审稿专家,先后为《食品科学》、《食品工业科技》、《中国油脂》、《江苏农业学报》、《食品研究与开发》等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审阅相关领域论文。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三等奖、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以上奖励多次。


施丽愉,博士,讲师。
2014
6月毕业于浙江万里学院,获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86月在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果实采后生物活性物质形成规律及调控机制研究。主持浙江省和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糖代谢对杨梅果实采后抗氧化活性的调控及其机制研究”(311013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杨梅果实原花青素合成及其转录调控机制研究”(3167189)和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生鲜农产品储运物流关键技术研究-生鲜蔬菜物流保鲜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9C02079)。已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 收录论文7篇。


李赛赛,博士,讲师。
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取得公共营养师(高级)行业资格证书,同年保送至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直接攻读植物病理学博士。博士期间,在浙江省农科院病毒与生物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植物病毒与寄主因子互作”和“植物激素在植物抗性的应用”研究工作,熟悉植物病毒病理学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在基因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曾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批准号:2014CB138403)、中国工程院咨询课题项目“现代农业综合体发展战略研究”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重大项目 “国际化绿色化背景下东南沿海区域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 TOP期刊论文1篇(Plant Journal,影响因子6.141),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2项。


冯亚斌,男,博士,讲师。
博士毕业于江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浙江万里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于浙江万里学院生物技术专业。主要从事果蔬物理加工技术研究与装备开发工作。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如:Food ChemistryUltrasonics SonochemistryLWT等)发表论文11篇,其中中科院一区SCI (TOP)论文5篇,总计影响因子达3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主持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面上择优项目1项等。



04近三年主持的主要研究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67189、杨梅果实原花青素合成及其转录调控机制研究、2017.1-2020.1260万元、已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371866、基于呼吸代谢途径的采后桃果实抗氧化活性调控机制研究、2014.1-2017.1280万元、已结题、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GABA诱导桃果实采后抗冷性的机制研究,2016.1-2019.1265万,已结题,主持。

  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19C02079、生鲜农产品储运物流关键技术研究-生鲜蔬菜物流保鲜与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9.1-2022.630万、在研、主持。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GABA的回补功能在其诱导桃果实采后抗冷性中的作用研究,2017.6-2020.610万,在研,主持。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LZ21C200002WRKY转录因子调控枇杷果实类胡萝卜素合成机制研究、2021.1-2023.1230万元、在研、主持。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17C200001、海洋贝类重金属体外消化模型构建及其影响机制研究、2017.1-2019.127万元、在研、主持。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Q20C200006MADS-box 转录因子调控桃果实类胡萝卜素积累的机制研究、2020.1-2022.129万元、在研、主持。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19A610432NAC转录因子对桃果实类胡萝卜素积累的转录调控机制研究、2019.1-2020.125万元、在研、主持。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18A610224GABA支路在桃果实采后抗冷性中的作用研究、2018.1-2019.125万元、在研、主持。



05团队阵容与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