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医药导师团队之一——钱国英导师团队

浏览:2149

团队阵容与人才培养

     钱国英导师团队现有在职研究人员14人,其中正高5人,副高5人,另有国外兼职教授2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73前期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产生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和推进产业展的技术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浙江省龟鳖和虾类养殖产业增效每年可达2亿元以上。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100篇,在国际知名期刊《Science》上发表论文2篇,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近10项(其中一等奖2项);申请专利38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项。


     2009年至今,团队已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46名,目前在培硕士生33名。


实验平台与研究内容

     水产动物单性育种与品质调控实验室基于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和重中之重学科“生物工程”的生物种质资源与利用方向,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集成生物技术在水生动物基因工程领域的理论创新和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良种创制技术创新,以鳖、虾等水产动物品质提升为目标,开展龟鳖动物性别决定机制、性别控制与单性育苗、良种选育、营养生理与品质调控、生态养殖等相关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水产动物性别控制与单性育种研究:开展龟鳖类性别决定的分子机制研究、中华鳖性别控制和雄性苗种培育技术及产业化研究、虾类动物性别调控机理和单性良种创制的关键技术研究


     水产动物营养品质与调控技术研究:开展以中华鳖为代表的水产动物营养品质性状及风味形成机理、最适营养与营养素的调控技术研究及生态高效养殖模式研究,探讨鳖虾动物品质调控的调理剂及生态调理技术研究。


     水产动物健康生理与免疫防控研究:开展抗病抗应激营养改良剂、病毒种类快速检测及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制备、免疫防控技术体系建设研究。


团队导师风采


NO.1

钱国英: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浙江万里学院副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农业先进科技工作者,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水产学会理事会动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国家创业教育试验区建设负责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负责人,浙江省“生物工程”一流学科(A类)负责人,浙江省功勋教师,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水产动物优质性状挖掘与营养调控方面研究,特别在中华鳖杂交优势利用技术、雄性诱导育种、营养需求与饲料配方研究上,理论上有重大创新性突破,在应用技术开发上某些成果居国内外领先水平。近年来,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其中在《Science》等发表与SCI收录60余篇;教学研究论文12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授权8项。研究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其中“中华鳖高雄性苗种诱导技术及应用研究”获2016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高雄性中华鳖诱导技术及产业化研究”获2016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浙江省教学成果奖7项。


E-mailqiangy@zwu.edu.cn


NO.2

李彩燕: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宁波市拔尖人才,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

     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品质性状形成与分子调控、生物学功能与活性物质等方面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研究课题,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完成了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浙江省新品种选育等项目。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Aquacul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发表科研论文20多篇;参与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宁波市教育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4项。担任多个学术期刊审稿专家。独立指导学生获得浙江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曾赴美、加、日等国访学或参加学术交流。


E-maillicy@zwu.edu.cn


NO.3

尹尚军: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植)物代谢与调控——生物化学方向,主要侧重对酶结构、功能及相关应用的研究工作。曾主持和参与国家基金、省公益项目等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20多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学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SCI收录30多篇,专利5项,编著教材3本。获省级奖4项,市级奖4项。


E-mailyinshangjun@163.com


NO.4

马文明: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浙江万里学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副主任,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三层次人才。

     主要从事虾类动物性别控制与生殖相关功能基因的挖掘以及单性育种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国家863计划子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等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Biochemical Journal”和“Reproduction”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兼任多个SCI刊物的审稿专家,申请和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


E-mailmawenming@zwu.edu.cn


NO.5

王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宁波市科技特派员。

     主要从事动物精子发生与肌酸激酶调控的能量代谢,开发了中华鳖精子保存和人工授精相关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首次在中华鳖体内发现并克隆了4种肌酸激酶并研究了其表达和定位,为爬行动物极端条件下的能量代谢进行了探索。目前主持完成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1项、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2项,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


E-mailweigrstar@163.com


NO.6

高有领: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第三层次人才,获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主要从事水生动物营养生理与饲料资源利用,水生动物营养物质代谢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完成了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公益研究项目,宁波市国际合作项目等科研项目。参与了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和宁波市重大项目等。在AquacultureAquacultur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Genetics and Molecular Research、动物营养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4篇,兼任多个SCI刊物的审稿专家。申请专利5项,授权专利2项。


E-mailgaoyol@163.com


NO.7

汪财生:正高级实验师,硕士生导师。


     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宁波市劳动模范、宁波市科技特派员、宁波市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服务乡村振兴,服务新农村,多次被评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优秀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获宁波市最美农指员,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及优秀农指员称号。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的开发与应用、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等研究。主要参与海藻高值化综合利用、南美白对虾性别调控关键技术、红心火龙果光质调控栽培、红心火龙果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等研究,已开发海藻糖健康食品及化妆品系列产品5个,并在海藻医药用途功效研究方向取得较好进展。主持省、市级项目10余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2项。


E-mail:wangcaisheng@zwu.edu.cn


NO.8

戎舟挺:博士,副教授。


     主要从事海洋天然产物及药物中间体的合成研究。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在Organic LettersChemical CommunicationsTetrahedron LettersRSC AdvancesSynthetic Communications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


E-mailzrong@zwu.edu.cn


NO.9

徐洁皓:博士,讲师。


     主要从事中华鳖等水产动物疾病及免疫防治研究。主持并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项目,在Developmental and Comparative Immunology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E-mailxujiehao@zwu.edu.cn


NO.10

丁浩淼:博士,讲师。


     宁波市高级人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活性物质的提取纯化以及生物活性研究,参与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宁波市重大项目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0篇。申请专利5项,授权专利2项。


E-maildinghm@zwu.edu.cn


NO.11

宋伟:硕士,实验师。


     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营养生理及营养品质研究,目前正在开展中华鳖机体功效成分及裙边品质性状形成和稳定的规律研究。主持浙江省公益技术应用研究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项目多项。


E-mailsw2014wl@163.com


近五年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团队系列研究概述及成果简介

     团队立足于整个中华鳖养殖产业发展需求,着眼于解决制约养鳖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自2001年起陆续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农业成果转化、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新品种选育专项等多个省部级项目。通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在中华鳖营养饲料、杂交优势利用、良种培育研究方面产生系统性和先进性的成果。在中华鳖高雄诱导、良种选育技术上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单性诱导水平走在全国先列,形成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的研究成果。


     国内最早开展了中华鳖营养饲料、品种选优、杂交优势利用技术及其养殖技术集成的研究与成果转化。自1991年起,开展了中华鳖仿生态养殖与营养品质调控技术研究,通过中华鳖营养价值和风味成份相关指标筛选,提出了5种鲜味氨基酸、高不饱和脂肪酸等判别指标,阐明了中华鳖营养功效的基本机理。通过研究中华鳖营养需求和消化吸收能力,结合氮平衡规律,制订了营养标准,阐明中华鳖的营养需求特点与适宜的补充方式;利用多种原料配合和添加结晶氨基酸等技术,使氨基酸平衡达理想模式,创新了营养研究和饲料配合技术;发明了稚鳖开口料,解决稚鳖内外源营养转换期非活饵饲养难题;研究、生产与推广绿色中华鳖配合饲料,在国内最早实现了中华鳖全程绿色配合饲料,无药残,养殖效益高。发现了用仿生态养殖法生产高营养价值中华鳖产品的依据和生态鳖检测技术,提出了从环境、放养密度、养殖周期、饲料,到纯天然防治技术的高品质、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操作规程。通过控温+投饲+水质调控+安全规范等技术集成,达到生长快、产量高、质量符合出口要求的安全高效养殖。


     2008年起,开展了中华鳖性别决定和雄性控制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一种无毒无害的胚胎期雄性诱导实验技术,雄性率达90%以上;开发出全裸无接触式中华鳖胚胎孵化器,为中华鳖雄性诱导技术操作的规范化、可控化和工厂化提供了有效地保障。探索了工厂化中华鳖高雄性苗种培育技术,建立了生产性试验示范基地,并开展了510余万枚鳖卵规模的试验与技术示范,平均雄性率90.1%

#1

团队系列研究概述及成果简介

1.“中华鳖仿生养殖技术研究与绿色饲料研发”获200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该项目最早研究并实现了中华鳖从孵化到育成配合饲料全程养殖的新模式,同时提出了从环境设计、放养密度与模式、养殖周期、绿色饲料与投喂方式、纯天然防治管理的实施生态养殖的技术途径,可在快速育成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养殖动物的病害,提高了中华鳖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项目将免疫学、药代动力学与营养学、生理学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在中华鳖仿生养殖关键技术集成上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推动了我国中华鳖绿色养殖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2. “中华鳖良种选育及优质高效养殖模式的研究与示范”获2010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项目针对我省中华鳖养殖业育种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种质源头出发,通过中华鳖种质评价和系统选育,成功培育出中华鳖日本品系和清溪乌鳖2个新品种,建立了中华鳖良种选育技术体系和种质鉴定技术体系。开展了中华鳖健康养殖、质量安全监控等技术等研究,建立了中华鳖新品种良法养殖技术操作规程。已出版著作2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2项,制订省部标准4项、地方及企业标准8项,有力地推动了我省中华鳖产业的技术进步。项目通过原良种体系建设和示范推广,至今已在全省养鳖区累计推广了1.1亿只中华鳖新品种,进一步提高了中华鳖良种的覆盖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中华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了重大作用。

#2

中华鳖高雄性苗种诱导技术及应用研究

2016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2016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


     雄性中华鳖个体大,生长速度快,裙边宽厚,同比单价雄性比雌性高3050%,具有更高营养和商品价值。高雄性苗种诱导技术研发一直是行业技术攻关的重点。


     本成果通过中华鳖性别决定的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发明了中华鳖雄性性别控制关键技术,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取得了重要突破:(1)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中华鳖性别决定的分子基础,确定了性腺分化的起始时间和雄性决定的关键基因,为雄性诱导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建立了一套高效、无毒无害的中华鳖胚胎期雄性诱导技术体系,雄性率高达90%以上;(3)建立了一套工厂化中华鳖高雄性苗种培育技术,制定了技术规范,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的试点示范。在浙江、湖南、广东等地开展了技术推广,平均雄性率90.1%,孵化率91.6%


     项目累计发表论文19篇,申请专利9项,授权5项,发明专利3项;制定技术规程2项。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2015年,累计规模达1000万只以上鳖卵,新增产值1.26亿元,增加利润6803万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