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播报

我校召开就业创业工作总结表彰暨推进会

作者:系统管理员文章来源:{来源}更新时间:2021-12-31点击数:48

1229日下午,学校召开就业创业工作总结表彰暨推进会,全面总结2021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成绩和经验,对2022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校长应敏,党委书记蒋建军,副校长马建荣出席会议,党委副书记王伟忠主持会议,学工部(就创中心)、教务部、研工部等部门负责人,各二级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分管就创工作书记、就业联络员及2022届毕业班全体班主任参加会议。

会议通报表彰了任青132021年就业指导工作“导航奖”获得者,并为他们颁发了荣誉证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吴章健对2021年就业创业工作的整体情况作总结汇报。商学院、物流与电子商务学院、外语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代表从不从角度作经验交流和分享。

应敏充分肯定了我校2021年就业创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向各单位、部门表示感谢,特别是向辛勤奋战在就业创业工作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结合2022届就业工作形势,应敏指出,202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增加,我校总量也在增加,面临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要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针对学生新的特点、新的诉求要突破固有思维、改变原有模式,强化思想认识、全力拓展渠道、强化就业指导、优化就业服务、分类精准施策、多措并举推进,在新形势下扎实有序推进就业创业工作。

应敏对新阶段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三点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工作举措,营造良好就创氛围。各学院要高度重视就业创业工作,早准备、早谋划、早动员、早落实,认真研判当前就业形势,总结经验做法、相互探索启发、拓宽就业渠道,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有力的举措,努力实现新阶段新目标;二是要坚持统筹联动,持续挖潜创新,多个维度深度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从学业与毕业、就业与创业、职业与事业多维度培养学生,从事业发展的角度审视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做到知识、能力、素养的多方位融合,引导学生更加坚定家国情怀和报国志向,培养和输送服务党和国家、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要强化责任担当,遵循“生本”逻辑,开展精准指导帮扶。立足“以生为本”理念,结合学生目标,优化就创服务,做好个性化、针对性的精准指导,提升学生满意度,全面助力毕业生开启新的人生征程。

应敏强调,党的二十大将在2022年召开,这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确保就业大局稳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就业工作人员要全面落实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勇于担当、真抓实干,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伟忠指出,各学院要专门召开毕业生就业专题会议,科学研判当前就业形势,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认识、统筹谋划,切实做到“一院一品”“一生一档”“一生一策”,为毕业生提供精准指导服务,在学校新的发展时期,扎实推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确保实现2022届毕业生更加充分、更具特色和更高质量就业。 

会后,各学院纷纷表示,要发挥学院组织领导作用和教师主体作用,统筹兼顾、有序组织,为毕业生的顺利毕业、尽快就业保驾护航,将就业创业工作做实、做好、做精。

就创中心针对2022届毕业生实行的网上签约和毕业去向登记平台进行了系统的培训。

据悉,我校2021届毕业生创业率、升学率、特色就业率等多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截止831日初次就业情况统计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率96.32%,创业率16.50%,留甬率46.64%;就业率、创业率均超全省本科和全市平均值,留甬率超全市平均值,排名在甬本科院校第一。2021届研究生就业率100%

本着早谋划、早部署、早启动的原则,925日,我校举办了宁波市高校首场2022届毕业生招聘会,自20219月以来,与市人社局、市教育局、浙江创新中心、市就业管理中心、市人才服务中心、南部商务区、58同城等洽谈预计针对2022届毕业生共同举行线上线下大型专场招聘会13场;开展校院两级就业宣讲会55场、举办讲座类就业指导课程11场;举办打造精准特色就业专项服务品牌“周二就业集市”11场;12月,与市就业管理中心、阿里巴巴共同开展线上招聘会2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求职面试技巧等培训4场,就业委员培训1场;校级层面通过就业网、公众号、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平均每日推送就业信息8条以上,助力毕业生求职主动出击,截止目前已向毕业生推送就业信息700余条。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接待参会企业1807余家(其中上市公司、银行等650余家)、招聘岗位共计29650余个、参会毕业生43410余人次、共投出简历35716余份。招聘宣讲会数、就业指导讲座数、参会企业数、招聘岗位数、应聘学生人次数、投出简历数均创历史新高。

随着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办学开启新境界、事业迈向新格局,就业创业工作必然要有新标准、新要求、新目标,学校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深入推动校院协同共进、创新思维举措、强化服务指导,突出工作重点,打造工作特色,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推动就业创业工作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