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学习教育∣我校师生办了一场红色影展

作者:文化与传播学院文章来源:新闻网点击数:39更新时间:2021-10-07

那时候日本人来搜查,民兵们为了保护电台就在坟洞里藏了两天,周围的村民趁夜黑送饭,才使得他们躲过了搜捕。桥头镇五姓村村志编写者何仰仲动容地向摄影师们讲述抗战时的故事。来自我校文化与传播的同学们正用镜头记录下这一路的精彩瞬间,还为13位民兵后代拍摄了肖像,并在驻地摄影展上展出。  

今年正值建党百年,《村庄·脸庞》团队来到慈溪桥头,寻访了曾经护送电台的路,用镜头记录下当年硝烟里的红色印记。《村庄·脸庞》是一个关注乡村题材的公益驻地摄影项目。此次影展为该项目的第六季,我校黄永前、江城、王雅灵、袁勇4名老师及文化与传播学院新闻、网络新媒体专业的王云飞、沈天舟、丁佳逸、吴文佳4名同学参与其中。

项目从八月份中旬开始,前后历时一个月,除了产出了引人入胜的摄影作品外,还制作了一部微纪录片、多份口述历史文稿以及摄影展海报。师生们跟着13名民兵的后代们重走了护送电台的道路,先后到访了慈溪市新铺镇七塘海堤、庵东镇相公殿、沙滩路、逍林镇振兴村的栅栏桥、蔡家、三管何家、上岙何家等地,了解红色历史,捕捉民兵后代们谈论父辈故事时动容的瞬间,也记录下新农村的风光。

这次驻地影展的经历,使同学们完整体验了影像从制作到传播的全流程,不仅锻炼和提升了专业能力,同时也是一次沉浸式党史学习课的体验,以这种方式向革命先辈们致敬。

把作品写在大地上,我校文化与传播学院师生积极利用各种平台和资源,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基层农村,形成了大量的摄影、视频、文字作品,不仅使学生在采、写、编、评、传播等方面得到全方位锻炼,同时也为地方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近年来,我校围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今年暑期我校共派出66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助力乡村振兴、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同时,我校也积极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做到思政课程有亮点,课程思政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