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马荣荣坚守40年杂交水稻育种攻关

作者:校友会文章来源:新闻网点击数:29更新时间:2021-05-03

 

 

 

近日,我校农学中78级校友、宁波市农科院原院长、宁波种业首席科学家马荣荣攻关杂交水稻育种的事迹在《钱江晚报》刊载。

马荣荣带领的团队育成的浙江明星水稻“甬优”系列,一直以高产优质享誉全国。在浙江,“甬优”每年的推广面积超过300万亩,占全省水稻面积的40%

与初心相悖,但成于坚守

今年是马荣荣从事杂交水稻育种攻关的第40个年头,也是他60岁后的第一个南繁(将水稻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秋收后拿到海南这样的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

长久以来,一个内心渴望关注与肯定的人,默默奔波于浙江宁波和海南陵水两地,做着鲜有人知的农业科研工作。我们碗中的“粒粒皆辛苦”,正是马荣荣这样的科学家,40年如一日烈日下的坚守与开拓。

如果说,很多人从事农业是对土地有眷恋的话,马荣荣的初心正好相反,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他,一心想靠学习摆脱一辈子当农民的命运,只是后来,用他的话说“事与愿违”。马荣荣考上了宁波农校。

毕业后,兜兜转转,他来到了宁波农科所。报到当天,单位就让马荣荣搞杂交水稻育种,不想再当农民的马荣荣在这一待就是40年。

一粒米,十七年

在海南陵水椰林镇,一条满是民宅的普通的街巷里,有中国水稻所、浙江省农科院、杭州市农科院、宁波市农科院、温州市农科院等浙江各地的科研单位,在此扎堆建立南繁根据地。

每年12月至次年4月,这群浙江候鸟都会飞来陵水,利用这里的光和热进行加代育种。

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有多漫长?

马荣荣给出的答案是:“搞完杂交水稻,父本和母本都自己育的才叫原创育种。育种家需要有好的眼光,设定好目标,达到预期的育种周期至少要17年。如果中途发现水稻杆子不够硬,抗性不够强,米质还差有一点……那就要推倒重要。

人生能有多少个17年,经得起如此漫长的等待和考验,但马荣荣做到了。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

杂交水稻育种不仅时间漫长,马荣荣的团队选品也是个难点。

上世纪70年代,袁隆平院士杂交籼稻配组成功,但袁院士团队做的是籼稻,宁波乃至浙江是种植早稻(籼稻)、晚稻(粳稻)、双季稻的地区,我们没有中稻(中籼),而早籼的生育期又很短,要搞杂交育种很难。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家共同的声音是,搞杂交籼稻有希望,搞杂交粳稻没希望。

各大农业科研院所纷纷退出了杂交粳稻育种,但马荣荣坚持了下来,他认为,做别人做不到的事情,才是创新。

1989年到1995年,马荣荣带领的团队主要解决杂交粳稻育性如何稳定的问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在设计“甬优”系列杂交水稻时,马荣荣给自己的既定目标是,育成的品种要比常规晚稻增产10%以上。

马荣荣的理由很简单:“一亩地只有增产10%以上,才能让农民肉眼可见,杂交水稻的种子比常规稻高,产量上没有明显优势,农民不会买单。

但育种是个漫长的过程。到了1996年,因为还没组合出来,面积也上不去,马荣荣团队也曾受到过多方质疑,但他顶住了压力,沉下心来给自己设定了5年目标,一定要选育出第一个品种甬优1

1999年,浙江发生了一件现在回头看都是很大胆的创举:宁波市农科院和宁波种子公司开展合作育种,两家单位作为甬优系列籼稻杂交稻品种的联合所有者,孵化出了现在的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科研育种+市场推广两条腿走路的全新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目前,“甬优”已育成的品种有68个,其中籼稻杂交稻品种有58个,超级稻品种7个,开创我国籼稻杂交稻育种的先河。

“甬优”系列产量高,是农民看得见的效益,实实在在的增产和增收。这些年,“甬优”系列在全国每年的推广面积都超过500万亩,年盈利突破5000万元,实现了社会增益,农民增收,种业盈利的多赢格局。

马荣荣说:“未来,‘甬优’系列还有无限可能,我们的育种之路永无止境。”